网站首页 区域概况 投资服务 注册服务 企业优惠 为您服务 联系我们

新闻中心

新华访谈 | 俞东来:建设现代化海上花园城市 创造新时代舟山发展新奇迹

舟山近年来的主要发展成绩有哪些?

2021年舟山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哪些举措?

舟山在自贸试验区建设方面将会有哪些举措?

……

市委书记、新区党工委书记、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主任俞东来接受新华网记者专访,带你看精彩观点:




新华网:刚刚过去的“十三五”,舟山经济社会取得了极大发展,舟山近年来的主要发展成绩有哪些?

俞东来:“十三五”期间,舟山市全力打好“五大会战”、建设“四个舟山”,“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特别是过去一年,舟山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在浙江省率先实现疫情图、复工图“双绿色”,顶住了海上疫情输入的巨大压力,经受住了大战大考的考验,推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经济呈现逆势飞扬新气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过去五年年均增长9.2%,其中去年增长12%,增速均位居全省第一。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度均位居全省前列。


干成了一批大事要事。甬舟铁路顺利开工,筹建速度创国内同类项目最快。国内规模首屈一指的绿色石化基地建设创造了鱼山速度,项目一期已全面达产稳产,二期正在加快建设。成功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城市面貌“一年一个样、五年大变样”。


自贸试验区建设持续推进。制度创新成果数量位居第三批自贸试验区前列,油气全产业链初具规模。


民生福祉不断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连续15年蝉联省“平安市”,捧回全国综治领域最高奖“长安杯”,第8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




新华网:2021年舟山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哪些举措?

俞东来:2021年舟山市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5%,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增至1.8%。主要是抓好五项工作:


一要坚持把项目作为生命线工程。集中力量、集聚资源,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好项目,全力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包括一批省市重点项目、省“六个千亿”产业项目、“两新一重”项目和省市县长工程项目。牢牢盯住“三百工程”,就是要出让或盘活产业用地100宗,开工产业项目100个,竣工投产100个。


二要以超常规力度、超常规举措抓“双招双引”。坚持“一把手”抓招商,发挥县(区)和平台主力军作用,强化驻外招商,瞄准央企、外企、民企精准招商,力争引进落地100亿元以上1个、50亿元以上2个、20亿元以上8个、1亿元以上项目100个。加大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领域的引资引智力度,千方百计吸引城市人口集聚,提高城市人力资源净流入,争取引进落户“5313”企业20家以上,创新人才(团队)10个,高校毕业生1.6万人。


三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坚持主导产业提升与新兴产业培育“两翼齐飞”,大力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打造海洋经济强市。一方面,要发展绿色石化和船舶海工、海洋生物、海洋电子信息、现代渔业“1+4”标志性产业,推动绿色石化产业规模倍增,建设世界级炼化一体化和新材料产业基地、海洋特色制造业强市、中国远洋渔业第一市。另一方面,要加快培育新能源、生命健康、高端装备、现代航空、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构筑未来产业优势。


四要建设区域性海洋科技创新高地。坚持科技创新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实施科技新政,构建全域创新体系,打造石化新材料、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海洋智能装备四大区域性产业创新高地。要建成国家高新区,建设东海实验室,面向经济主战场,打好关键技术攻坚战,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动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产业创新策源地。持续升级人才政策,建设高端海洋科技人才港。


五要以数字化改革撬动各方面改革。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研究制定数字化改革行动方案,发挥党政机关数字化转型示范作用,统筹各领域数字化转型。建立全市营商环境智控指数,探索数字贸易标准规则,推进营商环境集成改革。高质量建设数字口岸,提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推动国际海事服务智慧通关升级,拓展海上无感智慧监管应用,打造船舶通关效率最高的口岸。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推动企业项目投资高效审批,低风险小型项目全流程审批最多20天。




新华网:自贸试验区建设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一环,舟山是浙江自贸试验区的主战场,请问下一步在这方面有哪些举措?

俞东来:浙江自贸试验区自2017年4月挂牌以来,经过3年多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有别于其他自贸试验区、“无中生油”的创新发展之路,顺利完成了第一阶段3年改革试点任务。主要有三方面成效:




一是改革创新走在全国自贸区前列。

累计形成特色制度创新成果123项,其中全国首创58项。去年3月获批国务院支持油气全产业链开放发展26条措施,成为第三批自贸试验区中唯一单独获得国家赋权的自贸试验区。




二是油气全产业链初具规模。

集聚油气企业7600多家,成为全国油气企业最集聚的地区。舟山港区成为全球第八、全国第一大加油港。去年油品交易额达5300亿元,原油加工2300余万吨,油品储存能力达3230万方,跨境人民币结算突破1000亿元。




三是大宗商品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明显提升。

202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5.71亿吨,油气、铁矿石吞吐量均占全国10%左右。江海联运量达2.56亿吨,占长江干线江海联运量约16%。加快布局建设海上LNG登陆中心,规模总量占全国22.5%。


 


下一步,我们将着眼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以赋权、扩区为新契机,对标新加坡、迪拜等国际一流自由贸易港,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建设“一中心三基地一示范区”,打造链接国内国际油气全产业链的战略节点,充分发挥好舟山在链接双循环中的战略枢纽作用。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推动油气全产业链深化改革开放。

高质量落地国务院赋权26条措施,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深化油气体制改革,争创国家自由贸易港。




二是打造以油气为核心的大宗商品资源配置基地。

加快推进一批重大项目,推动油气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推进绿色石化基地二期全面投产、三期规划报批工作。建设LNG接收中心,探索打造氢能海上供应链。做大油气贸易,建设国际油气贸易中心、区域能源贸易消费结算中心,形成外贸竞争新优势。




三是加强联动发展。

充分发挥资源和产业互补优势,推动与杭州、宁波、金义片区联动发展,共同推进浙江自贸试验区实现新一轮高质量发展。推动浙沪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研究谋划自贸试验区一体化协作的新机制,协同推进海陆统筹、高度开放的自贸试验区建设。深化与上期所合作,建设大宗商品期现一体化交易市场。




新华网:舟山地处海岛,既是交通末梢,又是开放前沿,今后一个时期,如何扬长补短,更好地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俞东来:舟山是长三角中心区27个城市之一,是上海大都市圈“1+8”城市之一,也是浙江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金南翼”的“海上明珠”。我们要以交通为先行官、突破口,更好地发挥自身独特的区位、资源、产业和开放优势,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舞台上扮演好重要的开放高地、港口枢纽、海洋产业基地、海上花园城市等角色。


一是坚持打好综合交通大会战。把甬舟铁路作为改变舟山交通格局的龙头项目,举全市之力推进,仅用3年8个月就完成全部前期工作,去年年底项目正式开工,项目建成后建成将使舟山的交通格局发生革命性的改变,补齐浙江“市市通高铁”最后一块“拼图”,舟山将全面融入长三角2小时交通圈。此外,我们在过去几年还建成了一批跨海大桥、全市第一条快速路以及全长47公里的滨海大道,全长16.3公里的舟岱跨海大桥将于今年建成,届时岱山也将成为半岛。我们还在谋划沪舟甬跨海大通道,这条通道已经列入长三角一体化规划纲要,争取早日提上日程。


二是加强重点区域合作。一方面,积极接轨上海,推进浙沪共同开发洋山区域,加快建设小洋山北侧集装箱支线码头等项目,深化大洋山整体开发研究。协同发展国际海事服务业务,提升国际航运服务功能,共同建设世界级港口群。另一方面,建设甬舟一体化合作先行区,加快推进甬舟“六个一体化”,合力推进港航设施、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基地等建设,与宁波共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全力推进宁波舟山港建设世界一流强港。


三是发挥通江达海优势,做强江海联运服务。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合作,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高水平建设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完善江海联运合作机制和信息平台,与长江沿岸主要城市建立“港船货”联盟,打造陆海统筹、双向开放的江海联运综合港航枢纽。加强与长三角城市在规划、平台、产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对接协同,实施自贸联动、港航协同、产业提质、创新引智、民生共享、环境提升六大合作行动,全面融入长三角。




新华网:舟山这次成功获评了全国文明城市,城市面貌发生了哪些显著变化,下一步在这方面还有哪些考虑?

俞东来:经过全市上下3年不懈努力,舟山以优异成绩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这是舟山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事喜事。我们在创城工作中强化“以人民为中心、让生活更美好”的宗旨理念,广大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美好家园,舟山城市面貌有了根本性改观,城乡环境有了革命性变化,城市形象和市民素质得到极大提升,海上花园城市初展英姿,呈现出“不一样”的气质。


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通过创城办好了一大批群众所急所需所盼的事情,全市人民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强。累计完成城中村改造52个、拆迁2.2万户;改造老旧小区1838幢,惠及群众3.9万户;小区物业管理覆盖面上升到90%。新建及改造农贸市场117家、公园37座、运动场25个、公厕456个。


推动市容面貌焕然一新。强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会战,打好“洁化、序化、绿化、美化、亮化”组合拳,开展“洁美杯”市容环境秩序竞赛,消除了户外广告等“视觉污染”,农贸市场告别“脏乱差”,马路市场销声匿迹,在全省首批完成县区“基本无违建”创建。


极大提升城市品质。新建及提升改造城市道路51条,海天大道、滨海大道、千岛路等成为四季鲜花、移步易景的高品质城市道路。建成了一批城市公园、亲水绿道、亮化工程,新增绿化面积446.4万平米,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7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居全省第二。强力推进垃圾分类,城区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全焚烧处理和餐厨垃圾处理全覆盖。


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构建精细化、智慧化、法治化的城市管理体系,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改革管理体制机制,成立市城市管理局,构建“大城管”体制,开展市区一体化改革破除管理碎片化问题。建成智慧城管指挥中心,完成了数字城管向智慧城管的转型。开展了交通秩序、“两非”车辆、出租车、人力客运三轮车、流浪犬、运输车辆等上百项专项整治行动,管理乱象基本遏制。


引导市民文明素质养成。“礼让斑马线”已成为舟山城市文明的名片,烟头不落地、公筷公勺、光盘行动、移风易俗等文明新风尚逐渐养成,注册志愿者22.6万名,志愿服务活跃率位居全省前列。现在,乱停车、不排队、乱扔垃圾的少了,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卫生的多了;损坏公共设施、不讲社会公德的少了,自觉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与不文明行为作斗争的多了,一些好的行为习惯正逐渐成为市民普遍践行的社会规范。


下一步,我们将重整行装再出发,持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持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持续打造以人为核心的品质城市,持续推动文明创建向纵深拓展,持续打造具有舟山辨识度的文明地标,推动文明创建工作走上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轨道,打造山清水秀人美的更高水平的全国文明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