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区域概况 投资服务 注册服务 企业优惠 为您服务 联系我们

业内动态

全文来了!事关舟山未来发展规划

   舟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舟山市委关于制定舟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制定,主要阐明市委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一段时期舟山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海上花园城市新征程

(一)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


        “十三五”时期是舟山发展史上极不平凡并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决策部署,打好“五大会战”,建设“四个舟山”,拼出了经济逆势上扬新气象,干出了社会和谐稳定新局面。“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胜利完成,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

        一是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十三五”期间GDP年均增长9.2%,增速居全省首位。到2020年底,人均GDP(按常住人口计算)12.7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59亿元。进出口总额1667亿元,其中出口总额588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达65%以上。舟山港域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5.71亿吨。国内首屈一指的鱼山石化基地一期全面投产,波音完工和交付中心项目顺利完成;港口航运、远洋渔业、船舶装备、滨海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稳固增长,智慧海洋、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取得突破。

       二是重大战略取得新突破。新区、自贸试验区、江海联运服务中心系列国家战略加快推进,综合实力在国家级新区中处于中上水平。获批国务院支持浙江自贸试验区油气全产业链开放发展26条措施;形成特色制度创新成果和实践案例161项,其中全国首创77项;跃升全国第一、全球第八大加油港,外轮供应、海事仲裁、船舶管理、检验检测等航运服务企业机构加快集聚;率先研发应用系列江海直达船型,推动建立技术规范,江海联运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功能不断完善;搭建世界油商大会等国际产业合作平台,油气领域开放合作日趋深化,呈现龙头引领、链条延伸、辐射带动的溢出效应。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甬舟一体化,洋山区域合作、油气交易期现合作、跨港区供油、人才飞地建设、政务服务异地通办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三是城乡建设展现新面貌。成功入选全国文明城市,城市品质较大提升。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五年累计提高3.1个百分点。重大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甬舟铁路开工建设,舟岱大桥主体贯通,鱼山大桥、秀山大桥、富翅门大桥、舟山本岛东西向快速路建成通车,百里滨海大道顺利推进,500千伏联网工程竣工投用,大陆引水三期工程加快建设。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整治改造一批断头路、瓶颈路,完成新城核心区亮化工程,实施城区防洪排涝工程,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品质河道”建设。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市级以上美丽乡村精品村覆盖率近60%,完成社区村体制改革,全面实现“一村一经合社一本账”,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减排等指标顺利完成省下达任务,空气质量保持全国前列,获评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四是重点改革实现新推进。“最多跑一次”成为常态,“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标准地+承诺制”等改革全面推进,实行公民、企业51件“一件事”全流程标准化办理,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最多80天”。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率先开展“证照分离”改革,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通关时间和成本大幅缩减,创建国家第三批信用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取得积极进展。政府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掌上可办”,245项民生服务事项“一证通办”,普陀山景区实现“一票通”,社保民生事项实现“人机联办”。“亩均论英雄”等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持续深化,全面完成亩均税收2万元以下企业整治提升。全面完成机构改革,完善了市与两区、新城新一轮财政管理体制。

       五是民生福祉得到新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度全面达标。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出台新一轮促进就业创业政策,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2.3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55%。城乡收入比由2015年的1.73:1缩小到1.63:1。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参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8%,完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实施市区普通高中招生一体化政策,全面推行公办幼儿园招生服务区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成市级医院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以县为单位的区域医学共享中心全面覆盖。新建养老机构18家,新增床位2245张,实现居家养老服务城乡全覆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体系,举办“舟马”等精品赛事。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创建“东海渔嫂”品牌,“海上枫桥”、普陀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模式在全省推广,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8连冠和省“平安市”15连冠,成功创建省食品安全城市。民族宗教事务依法管理得到加强,妇女、儿童、群团、老龄、残疾人、工会、慈善、志愿服务等事业取得新成绩。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人才人力比较紧缺,传统行业衰退,新兴产业支撑力不足;资源环境、发展空间约束趋紧,人口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改革整体突破、系统集成和可持续路径还受到诸多制约;城市的服务能级、要素吸引集聚能力仍显不足;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还存在不少短板,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的任务仍十分艰巨。这些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今后一段时期必须深化改革创新、强化攻坚克难,努力予以解决。


       (二)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安全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使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

       国内发展环境将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

       我市面临诸多新机遇新挑战。全球经济重心加速东移背景下,舟山区位、资源、开放优势更加彰显,为我市全力打造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海上枢纽节点提供巨大潜力。新一轮产业技术变革引导国际产业分工和产业体系的重新布局,给我市绿色石化、新材料、新能源、智慧海洋、海洋生物等海洋经济特色领域迎来巨大发展空间。海洋强国、长三角一体化、全省“四大”建设等战略实施,有利于我市借势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利用分工红利做强优势产业、利用共享红利补齐科技人才短板,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都市圈发展中更好发挥优势和作用。同时,世界治理体系加速重构加大我市外向型经济发展风险,区域一体化可能导致人口外流加剧,高质量发展对海岛型城市生态保护、环境容量、用地用海、节能减排等要素保障提出更大挑战。

       综合判断,“十四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经济能级、开放层级、城市品质跃升的战略机遇期,必须胸怀“两个百年”“两个大局”,深刻把握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所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的新特征新要求,增强战略思维、底线思维、危机意识,积极落实国家战略,持续推进改革创新,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三)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到2035年,我市将基本实现高水平现代化,全面建成创新舟山、开放舟山、品质舟山、幸福舟山和现代化海上花园城市,全面展示浙江省建设“重要窗口”的海岛风景线。

       ——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的大台阶,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现代海洋经济体系。建成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宁波舟山港成为全球第一综合枢纽港。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升,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显著增强。

       ——基本实现市域治理现代化,高水平建成整体智治体系和现代政府,建成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法治浙江先行区。

       ——实现教育现代化、卫生健康现代化,文化软实力全面增强,国民素质、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

       ——率先实现共同富裕,居民人均收入与人均生产总值之比达到发达经济体水平,建成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均衡度全省领先,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建成最安全城市。

       ——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海岛海洋生态环境质量、资源能源利用、美丽经济发展处于国内领先,建成海上花园城市。

       ——党的全面领导持续加强,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八八战略”为总纲,以稳中求进为总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聚焦聚力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率先建设现代化海洋经济体系,率先塑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标杆,率先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率先推动全市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彰显城市之美、发展之美、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和谐之美,建设“四个舟山”,展示“重要窗口”海岛风景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海上花园城市。


       (二)基本要求


        在全面把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推动一系列决策部署在舟山生动实践,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坚持国家战略与舟山优势相结合。始终把承担海洋强国建设示范区、保障国家能源经济安全等国家战略使命担当与充分发挥舟山区位、海洋、港口、产业、开放等自身优势相结合作为发展的根本方针。积极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全省大湾区大都市区大通道大花园建设、甬舟一体化等战略实施中找准战略结合点、明确发力方向,建设浙江舟山群岛新区2.0、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升级版,不断壮大自身实力。

       坚持质效提升与做大总量相促进。进一步培育壮大若干个优势明显、国内领先的现代海洋产业集群,加快做大经济总量。同时,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创新驱动,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有舟山特色的智能经济、数字经济、美丽经济,促进人海和谐、绿色发展。

       坚持集聚提升与全域协调相统筹。更加注重中心城区能级和品质提升,加强高能级平台建设与高端资源要素储备,进一步集聚提升科研、人才、金融等创新创业资源,增强主引擎功能。推进群岛空间布局优化、陆海联动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形成科学配置的空间格局和城镇布局,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功能岛和美丽海岛。

       坚持以人为本与有为政府相协调。对标现代化建设目标,打造“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的现代政府,全力以赴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发展成果更均衡、更实在地惠及百姓,增强群众获得感。建设有为政府、清廉政府,增强治理能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创造公平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注重通过财政、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等政策手段更好地引导市场预期、规范市场行为。


      (三)主要目标


       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在综合实力、科技创新、改革开放、生活品质、生态环境、治理效能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四个舟山”和“重要窗口”海岛风景线建设取得重要标志性成果,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海上花园城市。

       ——建设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经济总量和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全市GDP、人均GDP分别达到2500亿元、20万元,海洋经济占比达到70%以上,舟山港域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7亿吨,旅游总收入达到1500亿元。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世界级油气产业集群初具规模,石化产业基地成型,航空、临港装备、海洋生物、港航物流、海岛旅游等海洋产业加快发展,初步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城镇化质量明显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本岛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建设长三角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区域创新活力持续提升,科技创新生态更加优化,创新链产业链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研发投入强度明显提高,海洋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初步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海洋电子信息科创高地、海洋生物科创高地、石化新材料科创高地、海洋智能制造科创高地,在海洋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方面走在前列。R&D经费支出占GDP比例提高到2.7%,人才资源总量达到35万人,全员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

       ——建设长三角对外开放新高地。积极争创国家自由贸易港。与宁波共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以数字化牵引全面深化改革,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基本形成。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进浙沪海上合作示范区和甬舟一体化。积极参与共同构建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取得新进展,现代化江海联运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形成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海上枢纽节点。到2025年,全市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3000亿元,服务贸易进出口额达到19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突破8亿美元。

       ——建设以油气为核心的大宗商品资源配置基地。自贸试验区“一中心三基地一示范区”和油气全产业链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大宗商品资源配置能力显著增强。以油气为主的大宗商品交易储运、船用燃料油加注保持全国领先,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中的话语权和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

       ——建设美丽中国海岛样板。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进一步优化,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空气质量全国领先,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1%,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3%以上,地表水Ⅲ类以上水质比例达到91%以上。

       ——建设品质高端独具韵味的海上花园城市。城市空间布局科学合理,岛群优势功能显著,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城市品质明显提升,山海呼应、城岛交织的海埠风华全面彰显。社会文明程度持续提升,公共服务基本实现均等化,社会民生发展主要指标位居全省前列,人民全生命周期需求普遍得到更高水平满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继续缩小。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以内。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1.8岁。

       ——建设市域治理现代化先行区。党的全面领导高效执行体系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实践持续深化,整体智治和数字化改革全面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体系基本形成。依申请政务服务办件“一网通办”率达到90%以上,综合行政执法事项占比提高到20%。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能力显著增强,现代应急体系基本建成,平安建设体系更加完善,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走在全省前列。

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积极扩内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发挥港口通江达海、商品大进大出、制度先行先试等优势,打造对接国际市场规则、参与全球资源配置、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海上枢纽节点。


      (一)积极扩大内需


       1.推动消费迭代升级。积极实施消费新政,培育新型消费,提升传统消费,促进乡村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推动消费结构优化和提档升级,增强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持续培育养老、文旅、健康、体育、教育培训、托幼服务、家政服务等消费热点,促进汽车(新能源汽车)、家电等消费升级。实施数字生活新服务行动,设计布局多层次的消费场景,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数字消费体系。谋划布局新一轮全市城乡商业网点建设,推进智慧商圈、高品质步行街、夜间经济、在线经济、体育经济及个性化、时尚型海洋风情店铺集聚区等多元消费平台建设。打造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休闲街区,重点推进定海古城商业街区、普陀水街旅游综合项目、新城茶山浦水街、半升洞高端休闲街区等新型文旅消费项目改造建设,打造普陀杉杉天地、新城海港城、万达广场、定海宝龙天地等商业综合体。落实和完善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大力实施文化旅游惠民行动。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推动消费流通领域改革,全面开展品质质量提升行动,造就一批舟山名企、名品、名牌。深入实施放心消费行动,全方位优化消费环境。培育消费新业态,发展宅消费、国潮消费、个性消费,充分释放消费新活力。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00亿元,网络零售额突破120亿元。

     2.拓展有效投资空间。实施新一轮扩大有效投资行动,加快补齐重点领域短板,持续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加快推进“两新一重”建设,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新型基础设施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能源、交通、水利、防灾减灾等重大工程建设。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化产业链、重大科创平台投资,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深入实施省市县长项目工程,大力推进百亿级重大产业投资工程,促进央企省企投资、民资、国资、外资协调增长。加强重大项目建设的用地(海)、用能、资金、环境等要素保障,健全重大项目谋划、储备和滚动实施体系,推进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强化国有企业资本运作能力,拓展重大项目境内外融资渠道。发挥政府产业基金导向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加强PPP项目投资和建设管理,规范有序推广PPP模式。创新投融资机制,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二)加快自贸试验区高水平发展


       高质量落实国务院26条改革赋权扩区改革举措,深化“一中心三基地一示范区”建设,持续深化油气等大宗商品领域差异化改革探索,加快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性开放,建成油气全产业链集群和自由贸易港区先行区。

        1.突出油气全产业链开放。实施物流设施提升、油气投资商集聚、政策攻坚突破等专项计划,成为全球油气全产业链的新兴力量。加快推进黄泽山、六横LNG接收站等重点油气储运项目,打造LNG登陆中心,完善油气储运设施和管网建设,推动石油储备体制改革,吸引石油富集国、大型贸易企业在自贸试验区储油,油品储存能力达到4000万立方米,天然气接卸能力达到1100万吨,油气年吞吐量超过1.4亿吨。加强与上海期货交易所合作,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货交易市场和区域能源贸易结算中心,以油气为主的大宗商品交易额突破2万亿元,实现油品贸易额8000亿元。加快国际海事服务基地建设,围绕船员、船东、船舶,做大做强东北亚船用燃料油供应中心,推进跨港跨关区供应业务,完善锚地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广“舟山船型”供油船技术规范,打造专业供油船队,加快布局和发展船用LNG加注业务,船用燃料油加注量突破1000万吨。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轮供应市场,创新“先供后报”“分送集报”“一船多能”等便利化监管模式,实现综合海事服务常态化开展,进一步提升船舶物资供应、船员换班、检验检测等一站式服务能力,探索打造干散货租船交船中心,打造国际绿色修船基地,鼓励拓展航修服务,实现外轮供应货值60亿美元。加快大宗商品跨境贸易人民币国际化示范区建设,开展本外币合一账户试点,跨境人民币结算额突破1500亿元。

        2.建立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制度体系。在油气产业投资准入、特许资质配额、油品贸易交易、国际航行船舶通行、海事服务、通关监管、跨境资金收付、互联网数据跨境流动和税收制度等领域加快制度创新、改革集成,加快复制其他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研究探索自由贸易港建设。对照世界银行国际化营商环境标准规则,高质量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全覆盖,探索建设国际投资“单一窗口”,建设数字自贸试验区,推进“航运大脑”、海事服务智慧通关建设,实现海事服务领域从“联合监管”向“无感智慧监管”转变。建设国家大宗商品储运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创新大宗商品标准体系,加快完善油气领域认证、计量、检测、仲裁等相关标准。优化法治环境,完善仲裁、调解、诉讼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3.构建高效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健全对外开放的风险防范机制,加强油气产业环境风险处置应对能力建设,完善和创新对外籍人士等特殊人群管理模式。依托数字化手段,开展自贸试验区一体化风险防控监管平台体系差别化探索。构建全链条信用管理机制,支持开展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试点工作,建立油品转口贸易数据监测和事中事后监管模式。

  (三)推进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


       加快建设国际一流江海联运枢纽港,全面优化江海联运物流体系,率先建成国家江海直达运输示范区,江海联运规模和物流组织水平大幅提升,增强对长三角和长江沿线经济发展支撑。江海联运量突破3.6亿吨。

      1.优化江海联运接收分拨系统。加快推进铁矿石配送中心建设,大力发展铁矿石仓储、分销、加工及配送服务,铁矿石混配量达到2200万吨。加强与大型粮企合作,不断优化粮食“散改集”业务流程。与沿江重要节点共力推进货物集散中心建设,合作打造安徽、黄石等散货集散中心,扩大铁矿石、粮食等江海联运中转业务,增强货物多向分拨能力。推动铁矿石全程物流平台与河南、江西等地航运企业合作,完善“门到门”接收送达网络。积极探索开辟化工品、LNG罐箱、商品汽车滚装等货种江海联运(直达)新通道。依托长江、淮河干流、京杭大运河和浙北高等级航道网运输通道建设,推进江海联运体系与嘉兴等地海河联运体系融合,开辟海河直达运输航线,加快形成江海河多式联运体系。

      2.做强宜江适海联运船队。打造舟山油化运输船队品牌,加快运力结构调整,油品、化工品等运力市场占比全国领先。推进江海联运船队建设,重点发展铁矿石、粮食、LNG等货种江海直达散货船队及江海联运集装箱船队。推动特定航线江海直达船舶进一步拓展市场,鼓励优化型海船开展进江直达运输。适时启动油品、LNG、化工品等货种特定航线江海直达新船型研发应用。打造海员特色服务品牌,加快建设浙江海事局船员评估中心,做大做强舟山船员劳务市场,打造国际海员轮换基地,开展多元化海员文化交流活动,提升海员服务国际影响力。

       3.提升航运服务平台产业承托能力。加强江海联运公共信息平台2.0版推广应用,扩大长江沿线物流数据共享交互,数据服务基本覆盖长江沿线主要节点。推进江海联运电子商务合作,拓展“互联网+航运物流”产业链。打造以浙江船舶交易市场为运作主体,以船舶产权交易服务为核心的航运交易中心,促进船舶交易规范化运行,完善中国船舶交易价格指数体系,创新发展船舶租赁、船舶代理、船舶管理等服务,拓展船货交易、航运数据、航运金融等综合服务。高标准建设舟山新城航运服务集聚区,以“自贸区+江海联运”为特色,着力打造江海联运综合性航运金融中心、信息和航运交易中心、航运服务区域总部基地和航运科技产业示范基地。


     (四)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树立区域发展共同体理念,推进舟山与长三角城市在港口发展、基础设施、产业联动、资源配置、旅游健康、教育文化、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粮食安全等方面的协作,发挥舟山在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中的应有作用。积极承接大城市溢出效应,开展更为广泛的经济合作和人才合作,吸引更多资源要素向舟山集聚。全面融入上海都市圈,加强浙沪自贸试验区合作,谋划推进洋山区域整体开发,建设小洋山北侧集装箱支线码头等项目,加强浙沪海事服务、航运交易等方面合作,打造浙沪海上合作示范区。加快推进甬舟一体化,合力共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积极参与升级建设宁波舟山港一体化2.0,加强两地在开放平台、港口、交通、产业、市场、公共服务等方面协作。推进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加强与杭州、宁波、金义等自贸片区联动。

       同时,深入推进山海协作,持续做好对口支援、对口帮扶和东西部协作,推进产业合作、民生改善和交往交流交融,助力对口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五)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升级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和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扩大口岸开放,密切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经贸合作。

       1.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强化优进优出,做大油气、矿石、煤炭、粮油等大宗商品贸易规模。推进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心、进口粮食保税储存中转基地建设,争创国家进口贸易促进示范区。加快船舶贸易转型升级,推动高端绿色船舶、高技术特种船舶和高附加值海洋工程装备产品出口。推进新型贸易发展,推动“海外仓”建设,加快打造海外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吸引境内外优势企业来舟山设立外贸综合服务平台,鼓励传统优势企业向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转型。依托国际海事服务基地和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拓展外轮配套、仓储物流、特色航运交易、船舶及大型配套设备融资租赁等海事衍生服务贸易,做深旅游服务贸易。加快区域出口品牌建设,打造舟山海事服务、舟山修造船、舟山海产品、舟山禅修旅游等特色区域品牌。

       2.打造高质量外资集聚地。加快推广外资企业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畅通国际高端要素流动,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和效益。依托国家重大展会和世界油商大会、世界舟山人大会、国际海岛旅游大会等重大平台,聚焦自贸试验区政策优势,围绕油品全产业链、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等实施专业化产业链精准招商,大力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国际交易所、油气行业巨头、隐形冠军、顶尖团队等高质量外资企业项目。加强与国际会计师事务所、驻国内外商协会、专业招商机构和中介机构的资源对接与合作。

       3.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优势企业并购境外企业及研发中心,支持企业到境外建立生产基地和营销中心,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深化与“一带一路”及葡语系国家远洋渔业合作,逐步提升配置全球远洋渔业资源的能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科技自立自强战略,加快提升创新能力和创新供给质量,打造长三角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海洋科技创新中心

      (一)建设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


       1.打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完善高新区创新创业政策,优化创新发展、招商引智、产业服务等软环境。积极谋划建设滨海科创大走廊,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加快推进科技创新要素集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支持浙江海洋大学、浙大海洋学院建设国内一流海洋类高校。加快建设东海实验室,争创智慧海洋领域浙江省实验室。推进国海舟山海洋科技研发基地、海洋地质调查与勘探服务基地等一批重点海洋院所建设,建设国家海洋技术海上公共试验场、国家级水产遗传育种及繁育基地、石油天然气储运技术工程实验室、绿色石化与新材料研究中心、新材料产业创新中心、企业研究院等产业创新载体。

       2.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雄鹰行动”“雏鹰行动”“凤凰行动”,加大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培育力度,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800家。加快健全企业内部研发体系,推动规上工业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的技术密度和创新密度。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积极推进政府产业基金投资运作,做优科技市场,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和资本链有效衔接。全面开展品质质量提升行动,提升制造标准、产品质量、行业品牌,造就一批舟山制造名企、名品、名牌。

        3.高效促进科技应用转化。着力推动石化新材料、海洋智能制造、海洋生物、海洋电子信息等四大科创高地建设,打造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布局海洋大科学装置。完善供给、需求、中介、市场运营主体四方合力,集展示、交易、服务、共享、交流“五位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技术市场体系,技术交易总额达30亿元以上。强化全市产学研协同,鼓励在舟高校和科研院所发挥优势服务地方,积极承接沪杭甬科创和智力资源辐射,加大科研联合攻关和协同创新力度,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100项以上,攻克一批事关海洋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核心技术,聚力突破高技术船型和主力海工装备及其核心配套装备等技术瓶颈,加快科创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二)加快打造人才新高地


       健全人才政策体系,推动产业地图与人才地图有机衔接,统筹人才资源和人力资源一起抓,打造区域性人才新高地。

      1.引育高层次海洋创新人才。拓展海内外引才渠道,构建“高精尖缺”海洋创新人才开发目录,依托重点院校、海洋赛会、人才工程、人才飞地、名企创企等海洋领域创新创业平台,大力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高科技领军人才、战略性产业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力争引进高精尖人才300名以上。实施“舟创未来”海纳计划,加大科技创业扶持力度,打造形成绿色石化、海洋电子、生命健康等一批特色人才创业园区。鼓励跨国公司在舟山设立或联合设立研发中心和创新基地,支持外资研发机构与本市单位共建实验室和人才培养基地。

      2.集聚优秀高校毕业生。实施促进高校毕业生来舟就业创业专项政策,建立舟山籍在外人才信息库,大力推进舟山籍高校毕业生回归计划。新引进高校毕业生不少于10万名。支持在舟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合作共建学生培养、人才引进、科研转化、产业孵化为一体的集成平台。结合产业转型升级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建立大学生创业联系制度,重点打造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更富有特色、承载力更强的创业孵化基地。

      3.培育高技能人才。深入实施“千岛工匠”引培计划,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鉴定评价、技能竞赛和政策激励四大体系,加快培育一大批与海洋产业发展相匹配的基础产业人才。支持在舟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合作共建学生培养、人才引进、科研转化、产业孵化为一体的集成平台,探索厂中校、订单班等产教融合办学新模式。加大技人才培养培训力度,紧贴石化、航空、船舶等特色产业打造专业性公共实训基地,加强高素质海员队伍建设,积极创建具有产业特色的各类技能大师工作室。做强“人才飞地”,建好“人才之家”。


     (三)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1.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和政府引导机制。实施研发投入“三年倍增计划”和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科技专项经费重点向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企业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项目倾斜。完善科技金融融合体系,引导银行、保险、证券、创投等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形成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2.大力弘扬创业创新文化。强化以集聚创新要素、增加科技投入、提升创新能力、孵化中小企业、培育新兴产业为重点的考评激励机制。实施知识产权质量提升工程,加大对企业类知识产权创造扶持力度,鼓励在舟高校深度参与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设立新区海洋科技创新论坛,广泛开展创客论坛、创业沙龙、项目路演、政银企业对接、产学研对接等活动。加强科技场馆和科普教育基地建设,花大力气抓好青少年科技普及体验活动。抓好宣传引导,强化对创新人物、创新企业、创新团队、重大创新成果的宣传报道,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弘扬创业创新文化,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业创新活力,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


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围绕产业链自主安全可控总体目标,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持续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建设高能级产业平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断增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核心竞争力。

     (一)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


       保持制造业比重稳步提升,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实施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深入推进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培育一批特色优势产业。

      1.石化及新材料产业。全面建成鱼山绿色石化基地,确保一、二期项目安全运行,加快三期项目前期工作。围绕炼化一体化项目,加快推进绿色石化基地(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拓展扩容,布局发展高性能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重点包括特种功能材料、先进复合材料、改性树脂、医用高分子材料等一批高附加值化工中下游产业。聚焦电子化学材料,着力引进发展光刻胶、聚酯醇膜、环氧树脂、气凝胶、电子气体、柔性玻璃、工程塑料树脂、量子点材料、感光材料、生活日用化学品等领域项目,打造新材料产业创新高地。围绕炼化一体化项目及下游配套需要,发展炼化非标重型装备、公用工程装备、环保处理装备等相关装备产业项目。石化及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2500亿元。

       2.船舶与临港装备产业。加快行业整合力度,优化产业布局,加强与央企、外企合作,盘活做强存量企业,革新工艺技术,推动向集装箱船、特种船、豪华邮轮、电动船舶等高端产品方向以及海上生产(生活)平台、海上风电、深海探测、大洋钻探、海底资源开发等临港装备方向发展。抓住甬舟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契机,发展大型钢结构等非船业务。不断完善船舶设计、融资租赁等产业链环节,推进产业数字化,培育龙头企业,发展智慧装备产业。积极推广漆雾回收、超高压水除锈、水雾砂除锈等新型绿色技术装备,树立“舟山绿色修船”品牌,打造国际绿色修船基地。以舟山打造国家高端应急产业示范基地为契机,重点发展高精度监测预警产品、高可靠风险防控与安全防护产品、重大消防救援产品、事故灾难抢险关键装备。实现船舶与临港装备产业产值300亿元。

       3.水产品精深加工与海洋生物产业。推动海洋生物加工产品精细化多样化,重点向冻品定制化、休闲食品品牌化、海洋生物高值化方向发展,提升精深加工比例和产品附加值。拓展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生物农用制品、海洋化妆品、海洋生物医用材料等产业方向。实现水产品精深加工与海洋生物工业产值180亿元,精深加工率达到65%以上。

       4.现代航空产业。依托朱家尖航空产业园,以大型干线飞机总装交付为龙头,沿产业链发展大部件与系统集成、零部件生产等配套制造业,大力引进通航制造企业和研发机构,加强通航制造和通航服务深度融合,配套发展试飞交付、售后保障、维修改装及飞机融资租赁、航空特色文化旅游、航空会展、航空教育培训等特色航空服务业。


      (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1.港航服务产业。依托港口物流与大宗商品贸易优势,重点发展船用燃料加注、船舶物资供应、外轮维修、船员置换等海事服务产业;积极发展船舶融资租赁、供应链金融、产业基金等特色航运金融业务,开展专业航运保险和新型航运保险业务;发展航运咨询、航运文化等新兴产业,鼓励发展北斗导航、无人船、船联网、绿色港航技术、港航自动化等港航科技服务业,加快建设江海联运航运科技产业示范基地,完善航运服务产业链。全市水路货运船舶运力规模突破1000万吨,水路货运企业营业收入突破200亿元。

       2.海洋旅游产业。依托舟山丰富的海岛旅游资源、佛教文化资源以及良好生态环境等自然禀赋,以“海岛”和“文化”两大主题为卷轴,全力推进浙东唐诗之路海上诗路建设,推进文旅、商旅、城旅融合,大力建设海岛公园,积极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和景区品质,加快建设全域旅游城市。重点发展禅修养生、养老度假等新产品,积极推进旅游+海鲜美食、旅游+研修体验、旅游+体育运动、旅游+精品赛事等新业态,发展一批核心、经典海岛旅游小镇、景区、线路,推进医疗、康复、养生与健康旅游深度融合,建设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打造海岛公园和浙江海岛大花园核心板块,建成全域旅游示范市,建设世界佛教文化圣地和国际海岛休闲度假目的地。实现旅游总收入1500亿元。

       3.其他各类服务业。积极发展研发设计、科技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法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健康、养老、育幼、家政、教育、文化、体育、物业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支持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发展夜间经济、网红经济、会展经济、跨境电商等商贸新业态。


      (三)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1.海洋电子信息产业。依托“智慧海洋”舟山试点示范工程和国家级海洋电子产业基地创建工程,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海洋装备深度结合,重点发展船舶导航设备、通讯设备、操舵系统、控制系统等船舶电子产业,积极发展海洋电子半导体、LED等海洋电子元器件、海上无人装备、海洋感知监测设备等。

       2.新能源产业。依托丰富潮流能、风能等海洋新能源优势和示范性项目,联动开展海洋新能源研发创新、成果转化、高端制造、应用示范、运营维护,打造全国特色海洋新能源制造与应用示范基地。加快氢能产业发展,积极推动低成本制氢、氢燃料电池、氢能制备储运装备等关键技术研发与制造,建设六横岛氢能全产业链示范试点,建设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氢能海洋应用示范城市。推动风电设备整机及关键零部件、潮流能等新能源设备制造。

       3.生命健康产业。着眼生命健康与信息科学融合发展新方向,推动数字医疗、互联网医疗设备、生物芯片、基因检测等新业态发展,培育壮大健康装备、海洋生物等多元化的生命健康产业。

       此外,加快推进粮油加工、塑机螺杆、机械、汽配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设一批特色制造业小微企业园和工业小镇。贯彻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实施“民参军”企业倍增计划,重点引培军民融合海上应急设备、深海装备、船舶配套装备、无人船艇等产业发展。

加快数字化发展

       突出数字化引领、撬动、赋能作用,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

       (一)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1.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积极发展软件研发和信息服务产业,创建数字化创新平台,推动海洋数字文创产业,探索建设国际数字离岛。推进浙江省智慧海洋大数据中心建设,谋划打造船联网平台,支撑渔业、港航物流、海事服务、海上交通、精密智控等应用需要。超前谋划布局人工智能、区块链、离岸数据中心等技术平台建设。

       2.全面推动产业数字化。推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工业、渔农业、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港口码头、航道、锚地数字化建设,推动涉海、涉船、涉港数据资源互联共享。推进车辆电子牌照应用,开展城市道路等应用场景智能化改造,带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围绕石化、船舶修造、螺杆制造、水产加工、汽车零部件等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区域级、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持续实施“百项”智能制造计划,加快“5G+AR+机器人”等先进技术在船舶检验、绿色修船等领域应用推广。建设智慧海洋渔业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提升渔船管理、海水养殖智能化水平,建设海鲜质量溯源体系。


      (二)推进数字社会建设


       1、加快推进生活数字化。推广数字生活应用场景,培育信息消费新热点,大力发展在线教育、远程办公、互联网医疗、“无人经济”、数字文旅、电商新零售等新业态,推动生活消费方式由传统型向智能型转变。培育区域性、行业性服务业电商平台。坚持未来社区实体建设与数字建设孪生理念,因地制宜实施城市版和海岛版未来社区样板创建,构建社区智慧服务平台,推广“平台+管家”物业服务模式和社区智慧安防。实施快递分拨枢纽、城乡配送中心、大型仓储基地等智能化改造,完善智能末端配送设施。推进商业网点、文化场馆、旅游景点、酒店、餐饮、娱乐等应用场景数字化水平,开展智慧商圈建设,增强休闲及消费体验。

       2.全面推进公共服务数字化。完善“舟山大脑”民生应用,加快社会治理、卫生、教育、交通、养老、就业、城建等领域资源整合、数据共享与流程再造。持续推进“海上枫桥”全国样板,有机衔接雪亮工程、天罗海网等平台建设,形成特色鲜明的城市管理与社会治理体系。加快智慧民生公共服务平台、市民卡应用系统升级改造和功能拓展等试点项目建设。持续推进智慧医院、海上120等健康与卫生设施建设,开展智慧校园、公共就业等服务设施建设。深化“基层治理四平台”等数字化管理平台应用,融合数字乡村一张图、村务管理等功能。推动覆盖全市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领域风险感知网络建设,推进应急物资和避灾场所管理数字化、智能化。

 (三)加快数字政府建设


       全面推进数字政府、“舟山大脑”建设,推行“一件事”集成改革,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加快建设“掌上办事之市”“掌上办公之市”。推进政府工作流程再造,深化政务数据资源跨部门、多层级共享和一源多用,落实数据开放和维护责任,稳步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建设“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监管”治理体系,拓展深化经济调节、城市建设、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环境保护、政府运行、灾害防治等领域数字化应用,形成智能化辅助决策支持。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以数字化改革牵引全面深化改革,加强改革举措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增创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群众受益的体制机制新优势。

     (一)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1.深入推进营商便利化。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健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机制,实施营商环境“10+N”便利化行动,建立营商环境评价全覆盖机制。以投资贸易便利化自由化为核心,深入开展“最多跑一次”改革,在开放型经济、区域经济合作、政府职能精简、油气体制、投资贸易、金融财税等领域挖掘改革潜力,破解制度性难题。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提升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效率,优化企业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全面运行企业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全面推行一般企业投资项目“标准地+承诺制+代办制”。进一步深化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下放事权,精准赋权,充分赋予开发开放载体经济管理权限,充分赋予乡镇(街道)社会管理权限。深化“办事不出岛”改革,落实“海岛流动办证窗口”服务机制。到2025年,全市营商环境便利度达90分。

       2.推进信用舟山建设。打造国家信用示范城市,建立健全信用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体系,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建成全市各类主体信用档案、公共信用信息覆盖率达到100%。深入践行信用“531X”工程,推进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协同应用和提升改造,加快信用服务业和信用产业协调发展,深入信用产品应用场景,完善数字化评级、信用大数据应用。完善信用监管体系,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约束机制,健全跨地区信用体系建设合作机制。深化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等重点领域信用建设,改善信用环境。全面普及诚信文化,推进诚信教育和宣传。


      (二)激活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积极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确保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享受支持政策。分层分类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分层分类深化国企改革,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落实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实施管理现代化对标提升工程,完善民营经济金融、人才、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大对民营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创新平台建设、产品研发的支持力度。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民间资本进入油气、交通等领域。开展骨干龙头企业试点示范,深化“小升规”工作,积极培育雄鹰企业、上市企业、“专精特新”冠军企业,办好小微企业园,激发全社会“双创”活力。持续深化简政放权,完善涉企业降本减负政策落实机制,进一步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建立健全市场主体稳妥有序退出机制,畅通退出渠道。继续实施“浙商回归”工程。


      (三)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


       1.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畅通的现代产权制度,依法平等保护各类产权,实现产权有效激励。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着力破除阻碍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和数据等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亩均论英雄”“岸线效益论英雄”,完善“标准地”制度。推动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等资源要素自由交易和市场化配置,深化电力、天然气体制改革。完善企业破产重整制度,畅通退出渠道,降低退出成本。推动长三角要素市场一体化,实现要素跨区域流动共享。

       2.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加强财政资源统筹,构建以绩效为核心的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政策体系和资金管理机制。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健全债务管理制度。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升级版,创新政保合作机制,推动企业上市,健全企业发债融资支持机制,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完善现代金融治理体系,推动金融机构从资金供给转向资本供给,强化对实体经济、科技创新、战略项目的金融支持。


     (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树立以民为本、法治为基、整体智治、高效协同的理念,积极运用数字化、创新型手段,推动政府实现职能优化、方式转变、作风提升,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优化政府机构职能设置,构建市县一体、部门间协作、政银企社联动的协同高效运转机制。完善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实施涉企经营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推进审批监管协同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统筹市县行政执法管理,推动执法职责、执法力量进一步集中和下沉,全面推进基层“一支队伍”管执法和跨部门跨领域综合执法。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建设,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建立科学谋划体系,健全公告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完善指标、工作、政策、评价四大体系,提升行政质量、效率和政府公信力。


推进新型城镇化

       坚定不移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对标先进城市,加速补齐短板,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品质和核心竞争力,以城市高品质、高能级支撑高质量发展。


     (一)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优化陆海统筹总体空间布局,推进“多规合一”,高标准编制和实施国土空间规划,构建陆海统筹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和保护新格局。实施全域土地整治和城市有机更新,优化城镇、生态、农业空间布局,全面提升海岛空间界面。

       1.突出中心城区首位度。按照“紧凑城市”理念,突破城乡交错发展的点状分布现状,联动推进定海、新城、普陀“组团”和普朱区块建设,加快形成带状优美城市格局。新城要做大做优,进一步完善核心城区功能,强化集聚和辐射作用,增强高端要素、高端产业、高端功能和人口承载能力,着力推进新城南部滨海区域和长峙岛、小干岛建设、有序推进勾山、甬东区块有机更新,建设“山城岛湾”相融的现代化新城。统筹本岛南部的定海、新城、普陀三个海湾和定沈水道两侧的“三湾两岸”,以沿海快速道、骑行道、游步道绿道为主脉贯通整条岸线、有机联动海岛港湾、湿地滩涂等自然资源,坚持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三美”融合,打造最具特色的滨海风情活力湾和生态海岸带。

      2.统筹群岛全域发展。优化生产力布局,增强城镇、港口、工业区、物流区、商贸区等功能区块的有机联系,促进港产城一体发展。岱山要抢抓大桥时代到来的机遇,打造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秀丽县城。嵊泗要接轨上海、彰显特色,打造独具风情的最美海岛县。推进金塘、六横、衢山等海岛小城市建设,发挥中心镇在统筹城乡中的关键作用,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活力小镇、风情小镇、特色小镇。推进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积极打造“万亩千亿”高能级产业平台。

       3.打造特色功能岛屿。突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注重区域统筹、组团开发,在相邻的海岛间布局关联产业和上下游产业,打造一批特色功能岛。鱼山岛打造以浙江石油化工炼化一体化项目为龙头的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建设;金塘岛布局石化中下游新材料产业链,协同加强保税物流、进口贸易等增值服务业务;六横岛布局建设LNG接收及综合利用、氢能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等,建设LNG登陆中心和清洁能源岛;小干岛建设国际海事服务基地,打造自贸商务示范区;衢山、黄泽山、小衢山、双子山探索建设以油气为特色的自由贸易岛;打造岙山、外钓、鼠浪湖、马迹山、虾峙、东白莲等一批大宗商品储运贸易岛,小长涂、长白、金钵盂等一批临港装备制造岛,朱家尖、普陀山、桃花、东极、白沙、秀山、泗礁、嵊山、枸杞、花鸟等一批特色旅游度假岛,提升中街山列岛、浪岗山列岛、五峙山列岛、马鞍列岛等生态保护岛生态价值和功能。


      (二)提升城市品质


       1.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强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建设,实施城市中部道路等项目,进一步改善本岛东西向交通。加大断头路、瓶颈路、城市道路建设,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全面建设智慧停车系统。城市建成区路网密度达到8.5公里/平方公里以上。中心城区高峰时段行车速率达到40公里/小时。新建舟山市污水处理厂及污泥处理工程,完善污水管网建设,构建污水处理本岛“一体化”,全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0万立方米/日,新建、改造污水管网50公里。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推广海绵型建筑与小区、海绵型道路与广场、海绵型公园与绿地,完成海绵城市建设15平方公里,50%城市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有序开展综合管廊建设和地下空间开发力度,推进城区主要道路架空线入地,城市道路综合管廊配建率达到2%,做好小干岛和高铁新城地下空间多元综合功能开发利用。

   2.完善城乡住房保障体系。坚持“房住不炒”,全面落实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城市主体责任制,实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着力推进住宅产业化建设,提高建筑科技含量,提升居民居住品质。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0平方米。实现中心城区城市有机更新全覆盖,通过综合整治和拆改结合全面完成中心城区棚户区、城中村、旧厂区、老旧小区改造。完善棚改闲置房源盘活处置机制,继续推行租赁补贴和实物配租相结合的住房保障方式,调整完善公租房租赁补贴政策,稳步提高租赁补贴标准。全面实现小区住宅物业管理,推进定海城西、普陀夏新、白泉高铁新城社区等未来社区建设。

       3.建设新时代美丽城市。加快郊野公园、城市公园、体育公园、绿地建设,公共建筑、城市高架,大力推行城市立体绿化,加强四季景观营造,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景观品质。加强林荫停车场、林荫广场建设,构建城市林荫路体系,市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城市道路绿化达标率达到80%以上。多角度把握城市亮化效果,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重要节点、滨海湾口等景观亮化效果,打造优美壮观、富有特色的海岛城市夜景。深入推进“百镇样板、千镇美丽”工程,强化小城镇风貌环境管控,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完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机制,制定海岛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全面开展历史建筑普查、挂牌和测绘建档工作,实现“一栋一档”。


      (三)完善城市治理


       1.继续深化市区一体化改革。牢固树立本岛大市区理念,做到统筹规划和重大基础设施一盘棋。推行城市建设行业主管、建设执行、建设标准、建设管理“四统一”制度,推进城市建设项目分级管理。制定出台城市建设管理导则,制定房屋建筑、市政设施、环卫保洁、园林绿化、标牌标识、城市家具等标准和质量体系,加强统一规范管理。完善“大城管”体制机制,强化源头管控和部门联动,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不留空白”的责任体系。

       2.加强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推进城市治理方式和治理体系创新,大力推动管理重心下移、管理权限下放、执法力量下沉、管理职责细化。构建城市精细化管理标准体系,健全市容市貌管理、城市有机更新等长效工作机制,建立高效、通畅、便捷、发达的城市运行管理模式,推动城市管理向源头管理、过程管理、绩效管理转变。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加快雪亮工程、智慧交管、智慧城管、智慧环保、车联网、汽车电子标识等示范应用项目建设,突出大数据在交通治堵、社会治安、应急管理、灾害救助、市容市貌以及智慧停车管理等领域的应用,统筹建设各类智慧公共管理和服务平台。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倡导文明新风,提升市民素质,让文明成为城市的底色。


推进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千万工程”,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深化渔农村改革,提高渔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高水平推进渔农业渔农村现代化,全面建成新时代美丽乡村。

      (一)做优做特渔农业


       1.加快渔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海水养殖业,提高水产加工现代化水平,打造渔业全产业链。积极打造中国远洋渔业第一市,加快国家远洋渔业基地、远洋渔业小镇建设,改善提升远洋专业母港基础设施,深化国际水产品贸易中心建设,做好远洋水产品国内市场的开拓工作,做大做强远洋渔业企业,提高远洋渔业资源集聚能力、产品定价能力,远洋渔业捕捞、物流、加工、贸易及远洋特色小镇旅游等全产业链产值达到800亿元。深入推进国家绿色渔业实验基地建设,提升渔船管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进新材料渔船试点,建立健全水产品捕捞、加工、销售全程可追溯体系建设,实施舟山水产品质量品牌行动。改造传统海洋捕捞业,深化“一打三整治”,加大沿岸渔场资源生态养护力度,加快海洋牧场建设,规范发展海钓产业。做好健康养殖示范县、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发展大型化、智能化养殖模式。

       2.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重点发展粮油、蔬菜、瓜果、茶叶和生猪五大生态产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3亿斤以上,生猪自给率提高到50%左右。加快推进舟山本岛北部景观农业带等工程项目建设。大力推动绿色农业发展,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实施农业品牌振兴计划,着力培育一批富有舟山特色、具备一定产业规模与经济效益的特色农副产品,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区域公共品牌。实施“放心粮油”工程,深化“星级粮库”创建,提升现代化粮食仓储管理水平。构建绿色高效的仓储物流体系和数字化监管体系,确保粮食安全。创新发展智慧农业,提升农业科创能力。

       3.加快渔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发“渔农业+旅游”项目,推进农业生产基地和休闲采摘、海钓捕捞、民俗文化、文体赛事的融合,发展休闲渔农业、渔农家体验、渔农村电商、民宿经济、运动康养等新产业,建设提升一批海洋牧场综合体项目。实施新型渔农业主体提升工程,培育一批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创客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打造乡村产业平台,重点实施渔农业“两区”提升工程,建成一批国家和省级现代渔农业园区,积极培育一批特色农业强镇、特色离岛和村庄、渔港经济区、渔农业科技园区、乡村双创示范基地,支撑乡村产业高质量多元化发展。


     (二)深化渔农村改革


       1.推动渔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围绕“资源权、经营权、管理权”三权分置,推进渔业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规范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运行管理。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期三十年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工作,促进适度规模经营。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渔农户资格权和渔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渔农民房屋使用权。推进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支持村经济合作社以出租、联营、合作等多种方式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深化征地制度改革,规范征地程序,建立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

       2.深化“三位一体”渔农合联改革。完善渔农合联组织体系,强化生产、供销、信用等服务功能,积极参与现代渔农业服务体系、城乡商贸服务体系、渔农村信用服务体系和乡村环境服务体系建设。深化渔农合联与金融机构合作,实现会员信用评定和授信服务全覆盖,建设具有生产供销信用服务功能的现代渔农业服务中心。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更多涉农公共服务事项以委托或购买方式由渔农合联或其他主体承担。引导渔农合联会员合作投资涉农产业和为农服务项目,形成以各类合作社为主体的新型合作经济发展格局。


     (三)建设美丽乡村


       1.持续建设美丽宜居环境。持续深化“千万工程”,全面推进渔农村厕所革命、污水革命、垃圾革命,全域化推进渔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城乡一体化,探索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长效运行管护机制,实现渔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标准化运维管理;高标准打造“整洁村庄”,深化“三改一拆”,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美丽河库建设;加强对海洋生态、水资源、湿地、森林、生物多样性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加快形成生态、整洁、有序的乡村风貌。

       2.努力提升美丽乡村示范创建水平。对标“岛岛是花园、村村见美景”的全域发展目标,系统推进美丽小岛、美丽乡镇、美丽风景带创建和空心岛(村)激活、保护等“3+1”模式,加快打造具有海岛韵味、舟山气质的新时代美丽乡村,精心书写“诗画浙江”的浙东海洋风情篇章,高水平打造特色鲜明的海岛乡村大花园。到2025年,全市80%的可建应建村达到美丽乡村精品村标准,全域美丽乡村建设全省领先,高颜值、高品质的海岛乡村大花园全面展现,城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达到新水平。

       3.不断提高乡村生活品质。以满足渔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落脚点,统筹推进乡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不断增强乡村的综合承载力;协同提升集镇设施、环境,增强餐饮、购物、文化等服务功能,强化对周边村落的集聚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美丽乡村夜经济,以精品村、精品线路的创建培育,引领和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强化乡村就业创业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持续开展乡村文明行动。

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坚持陆海空统筹,加快推进交通、能源、水利和城乡服务设施“四网融合”,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一)打造内外联动综合交通网


       着力构建以港航为龙头、铁路和航空为引领、公路为支撑的双向对外交通格局,以水运为主导,公路、通用航空为补充的多元融合特色化、高品质岛际交通网络,着重提高城市交通智慧化、绿色化发展水平。形成对外交通快速化、城际交通多样化、市内交通便捷化、多维衔接无缝化、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的“内联外畅”海陆空立体综合交通体系。

        1.畅通对外交通。优化港口布局,大力提升港口能级,完善航道、锚地、危化品运输通道港口集疏运体系,提升港口综合服务功能,建设世界一流强港。加快对外陆路通道建设,谋划推进沪舟甬跨海通道,接沪联甬,完善跨海铁路、跨海公路网布局,形成世界级连岛工程体系。基本建成甬舟铁路及甬舟高速复线金塘至大沙段,舟岱大桥建成通车,筹建六横大桥,谋划青山大桥。建设高铁舟山站。推动普陀山国际空港建设,加强民用航空和通用航空协同发展。提升普陀山机场旅游等服务功能,加密通向国内主要城市的航线航班,积极拓展国际航线。

       2.联通岛际交通。积极打造“蓝色岛链”工程,建设一批国内领先的高品质水路客运站点集群,提升陆岛交通码头的门户功能深化美丽航线建设,加强民生航线、涉旅航线和特色航线等水运航线布局。推进船舶新增、更新、改造和提升,建造一批国内领先的高品质客运船舶,推动拓展游艇、帆船等交旅融合精品项目。加强民用航空和通用航空协同发展,完善通用机场网络布局,融入长三角通用航空服务网,实现与杭州、上海及周边重要旅游城市的1小时通达。大力发展岛际航线,推进主要海岛之间30分钟快速互通,推动向海岛旅游、民生出行、应急救助、战略联动等领域拓展应用,形成快速响应的海岛航空服务模式。

       3.疏通城乡交通。进一步完善路网结构,推进国省道、重要疏港路、重要县道及普通公路建设,推动公路网提档升级,努力打通断头路,拓宽瓶颈路。深化“四好农村路”建设,推进交通绿道、滨水绿道、城镇绿道、乡村绿道、森林绿道等美丽交通廊道建设。深化市域轨道网规划研究。加快建设布局合理、衔接高效枢纽网,推动多种交通方式有机衔接、无缝换乘的客运枢纽,进一步完善公交网,提升客运服务水平,提高公共交通覆盖率和出行分担率。加快建设联转联运、物流信息流集成的综合货运枢纽。发展仓储物流的一站式服务,提升快递邮政网,推进快递类专业园区、配送分拔中心及城乡末端配送网建设。


     (二)完善能源供给网


       聚焦电力、油气、新能源等领域,协同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

       1.提升电力保障能力。谋划建设舟山电厂三期2×66万千瓦工程,加快嵊泗2#、5#、6#等海上风电场建设。科学发展分布式光伏、海洋潮流能、波浪能等可再生能源,推动可再生能源成为能源供给增量主体。累计建成光伏装机20万千瓦,风电装机133万千瓦。

       2.加快构建电油气“三张网”。建设多元融合、调度灵活的现代化电网,建设舟山洛迦-鱼东220千伏线路工程、舟山鱼东22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项目,完善智能配电网,不断提高供电可靠性。建设高效智能、安全可靠的油品和化工品管网,推进金塘-册子-马目、黄泽作业区-鱼山原油管道,推进舟山-宁波石化基地互联互通管道、鱼山-黄泽作业区成品油管道建设。建设全面覆盖、互联互通的天然气管网,推进中石化舟山六横LNG接收站、浙能舟山六横LNG接收站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六横LNG接收站外输管道项目。完善城市燃气管网建设。


      (三)提升水利保障网


       聚焦水利工程补短板和水利行业强监管,着力解决防洪排涝、水资源保障、水生态治理等突出薄弱环节。

       1.构建高标准防洪保安网。以海塘安澜千亿工程为抓手,全面实施海塘提标加固、排涝闸站建设、河道综合整治、库塘除险加固、分洪调蓄等一批防洪安澜工程,加快推进中心城区防洪排涝提升工程,整体提升洪涝灾害防御能力和超标准洪水、超强台风应对能力。

      2.构建高水平水源配置网。强化水源外引内联,多源共济,优水优用,高标准打造“舟山水网”。推进大陆引水,建成大陆引水三期工程,推进嵊泗大陆引水工程建设,加快舟山域外引优质水工程,实现与“浙江水网”的连通,并融入“国家水网”。挖掘本地水资源供给,实施主要岛屿水资源优化联调工程,推进岑港水库扩容工程,形成水系连通、调控有序的高效配水网。科学推广非常规水利用,继续推进一批海水淡化工程,海水淡化日出水量超50万吨,推进雨洪水资源化利用。加快制定中水回用规划,开展区域分质供水,建设海岛节水标杆城市。

       3.构建高品质幸福河湖网。积极贯通城市中心城区两岸滨水公共空间“新干线”,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全域“幸福河湖”,实施堤岸生态化改造、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农村水系连通、幸福河湖建设、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保护修复,推进美丽河湖迭代升级。


     (四)构筑城乡服务设施网


       1.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5G网络、下一代互联网、卫星网络、大数据中心、物联网建设,高标准建设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建成覆盖全域、功能完善、具有鲜明海洋海岛特色的新型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不断提升城市智能感知和互联互通。加快社区“零接触”快递末端配送体系建设,加快探索应用无人机、自动配送机器人等新型快递物流模式和技术。积极发展共享停车、共享出行等新模式,建设智慧停车平台和智能停车场等设施,优化综合供能站、电动车充电桩布点建设。

       2.加快应急设施建设。增强气象、地质、火灾、海洋等灾害预警监测和防范系统能力。进一步提升气象精密监测支撑和精准预报综合服务保障能力。推进危化品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建设,优化全市消防站布点规划。优化整合各类应急力量,重点打造石化事故处置、高层建筑事故处置、水域救援专业队、高空(山岳)救助专业队。优化应急物资储备库、避灾避难安置场所建设,逐步形成全市应急物资保障网络,提高应急救灾保障能力。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实施富民惠民安民、推进共同富裕新举措,完善人的全生命周期民生服务,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质量,构建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相一致、社会主体参与多元化的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


     (一)大力弘扬海洋文化


       深度挖掘舟山海洋文化的价值内核和精神实质,不断赋予“舟山精神”新的时代内涵,着力构建具有舟山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体系。

       1.提升基层文化设施。加快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完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重点加强以渔农村文化礼堂为代表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力度。加强城乡公共体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与管理利用,提高公共体育设施水平和公众开放率,加快形成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现代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2.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优化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发挥文化馆、博物馆、档案馆、鸦片战争纪念馆作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衡化、数字化发展。继续实施文艺精品工程,挖掘“诗画”“山海”等重大历史文化元素,提升“三毛散文奖”等本土文艺品牌影响力。建设新媒体传播矩阵,打造新型文化传播平台集群。深化“淘文化”平台机制和数字文化建设,吸引企业和社会组织进入,建立以群众文化需求为核心的面向基层文化场所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体系。加快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培育海洋文化新型业态,让更多的舟山海洋文化产品化、名品化。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

       3.培育海岛特色文化活动品牌。加强理论武装,打造一批理论宣传阵地。高标准持续举办中国海洋文化节、东海音乐节等文化活动,打造海洋特色公共文化品牌。推进“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工程建设,加强历史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地方志研究,传承和延续海岛特色文脉,推进舟山海洋历史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厚植定海海洋文化历史底蕴,复兴名城文化、留存千年古韵,努力提升舟山海洋文化名城新形象。


     (二)推进教育现代化


       1.推进基础教育均衡提质。高质量普及学前到高中段15年教育。围绕教育优先发展和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区,实施海岛教育支持工程,分类推进城乡教育质量提升。适应新区建设需求和“全面两孩”政策调整,加快发展0-3岁托幼服务,将托育服务纳入社区服务体系,挖掘社区空余场地资源,合理布局提供托育服务场所。实施学前教育扩容工程,加快推进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区)创建和省现代化学校创建,适度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总量,重点发展普惠性幼儿园,建立学前教育“服务区”制度,实行就近入学。针对义务教育“偏远海岛弱、城镇挤”的现状,适度增加主城区义务教育资源,满足主城区人口集聚发展需求,重点提升渔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实施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实行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保障机制。增强特殊教育保障能力,提升特殊教育质量。

       2.提升职教和高教产教融合水平。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服务产业工程,以建设涉海类特色高职院校为目标,加快职业院校海洋经济实训基地和专业建设,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探索和推行现代学徒制,重点扶持一批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合作项目。依托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浙江海洋大学、国际海运学院等特色高校和职业院校资源,全面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对接省产教融合“五个一批”建设,谋划与推进一批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工程项目、协同育人项目,提升高等教育校地融合水平,打造国家海洋特色产教融合高地。完善继续教育制度,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成覆盖全市域的终身学习网络。

       3.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引进与共享。加强与长三角优质教育资源对接合作,谋划合作引进石化、船舶、海洋生物、航空等特色产业研究院,以“互联网+”教育共同体模式推进优质教育服务共享,开展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工作交流合作。完善人才引进与培养政策,吸引在舟大学生留舟就业创业,加强柔性引才,探索推进国际海员引进与本地化。加强舟山市院校与中东欧国家院校合作,推动舟山成为“一带一路”产教协同联盟、丝绸之路商学院联盟等组织成员。


       (三)加快健康舟山建设


        1.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积极推进落实《健康舟山2030行动纲要》,健全市、县、乡、村四级专业医疗卫生体系,构建优化预防、治疗、康复、护理相互衔接的服务体系。加强医疗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实施医疗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补短板工程,打造平战结合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体系,建立重大疫情的医疗应急救助和紧缺物资储备长效机制,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机制。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项目,构建中医药特色专科体系,强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健康舟山”公众服务平台功能,集成“互联网+医疗健康”应用,打造“掌上”医疗健康服务新生态。强化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关注心理健康问题,提升群众健康素养。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康复医疗机构、护理机构,鼓励发展专业化、连锁化的康复医疗集团,加强社区康复能力建设。

       2.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统筹市、县、乡、村多级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优化城乡医疗资源布局,深化县域医共体建设,引导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向海岛县、功能区、中心镇和社区基层延伸。深入推进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完善差别化报销制度,推进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的有效就诊秩序。加强医疗远程服务创新,全面融合互联网技术,搭建大数据服务平台,不断拓展服务功能和能力,打造升级版舟山群岛网络医院,提升偏远海岛共享水平。

        3.加强医疗卫生区域合作共享。围绕“科室共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领域,引进在沪国家委属(管)医院、大学附属医院等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通过成立专科联盟或医联体、医院托管、设立分院等形式开展合作,推进与沪杭甬优质医疗资源的远程合作与服务共享,提升舟山优质医疗服务水平。开展沪舟甬医疗急救一体化,建立海上紧急医学救援协作机制,强化院前医疗急救联动机制,完善重大疾病联防联控和血液保障联动机制。

       4.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推进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体育社团等建设。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鼓励中小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项目。着眼于体育活动国际化和旅游化,谋划引进承办一批知名国际体育休闲赛事,持续打响岱山风筝节、“神行定海山”徒步大会等特色节庆品牌,举办舟山国际自行车、国际马拉松、国际帆船等特色户外运动赛事品牌,打造全国海岛户外运动示范区。


     (四)完善就业与社保体系


       1.提升就业创业服务水平。坚持就业优先、创业带动就业战略,完善覆盖城乡、偏远海岛的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全人群创业辅导制度,抓好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完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积极打造“双创”升级版,打造一批海岛特色创业孵化基地。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推进公共就业服务政策体系、业务体系、服务体系的标准化。大力开展适合新区产业特色的就业技能、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深入推进以渔农村实用人才、新型职业渔农民为重点的渔农民素质提升工程,鼓励和扶持渔农村电商创业。深化“淘就业”平台建设,推进功能提升和供需精准对接,打造舟山特色智能化公共就业服务平台。

        2.推进社会保障扩面提质。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重点推进企业职工全员参保扩面工作,做到应保尽保。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规范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和渔民养老保障工作。完善城乡统筹的多层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缩小城乡居民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差距,逐步探索职工和居民医保的制度统一。不断完善大病保险制度,提高基金保障绩效。调整完善工伤保险制度,加强工伤预防工作,提高工伤保险待遇支付管理水平。

       3.深化救助制度体系建设。健全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快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制度健全、政策衔接、兜底有力的综合救助格局。创新社会救助服务模式,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专项救助制 度,完善急难社会救助。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完善企业和个人捐赠激励政策,促进慈善事业快速发展。强化妇女、儿童、残疾人保障、红十字、慈善、志愿者事业发展,加强“五级五有”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1.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人口发展中长期规划,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加大生育和妇幼保健服务资源投入;科学规划和配置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完善生育保险制度,建立以基本医保为主体、生育补贴等多形式为补充的多层次家庭生育保障体系;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多样化、多层次、覆盖城乡的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行更开放的外来人口落户政策,大力吸引人力和人才流入。

       2.强化养老服务设施供给。加大城市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建设舟山市老年活动中心,持续推进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鼓励和引导社区利用闲置用房建设社区微型养老机构,完善新建住宅项目居家养老服务配套设施标准化建设。加快适老化改造,实施无障碍环境建设。加强乡镇海岛资源整合,结合老年人口分布和乡镇布局,推进乡镇养老机构的集中和跨区域发展,偏远地区重点发展护理型微型机构,打造20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推动公办养老机构改革,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养老服行业,推动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建设,完善民办养老机构建设运营补贴机制。

       3.提升养老服务品质。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面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规范化运作。推广居家养老社会化运行模式,鼓励养老服务企业和社会组织等运营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或项目。探索建立集中配送餐点,完善助餐配送餐长效运行机制。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推广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银龄互助”运行模式,深化“守护夕阳”偏远海岛养老服务,实现政府购买服务电子监管。迭代升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立全市老年人基本信息库和为老服务机构、商家数据库,提供紧急求助、亲情通话、定位帮助等养老服务。培育壮大养老服务队伍和专业社会组织,探索养老服务行业培训认证机制和护理行业标准,完善护理人员补助政策。鼓励支持老年人参与从事生产经营、社会公益和志愿服务活动。

       4.推进医养有机结合。加强医疗和养老资源整合,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通过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民营医疗机构开办养老机构、养老机构购买医疗服务等方式,建立健康管理、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等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加快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扩面工作,探索失能失智老人长期照护政策,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衔接的专业化长期照护服务体系。

十二

共建生态宜居家园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美海岛大花园。

    (一)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1.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引导工业绿色发展,推动现有工业企业向清洁生产、循环利用、低碳节能等方面改造升级,积极争创省级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加快打造绿色发展增长极。创新发展绿色渔业,深化国家绿色渔业实验基地建设。加快低碳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分步骤推广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使用。提高用水、用电、用地等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实施塑料污染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开展重点领域塑料污染治理。

       2.发展蓝色美丽新经济。建立海岛地区GEP核算标准,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建立海洋生态资产交易平台。构建海岛地区生活垃圾循环利用体系,实现城乡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全覆盖,争创省级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城市。


     (二)加强海洋海岛生态保护


       1.严守海洋生态环境质量。严格落实生态红线保护制度,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建立基本单元生态红线台账。加强陆源污染治理,重点加强海水养殖污染、重点湾区、港口污染等污染防治,全面规范、整顿海上采砂秩序。严格实施海域使用分类管制,加强围填海管控和岸线开发管控制度,试点开展滨海生态廊道建设。加强海湾、海岬、湿地、岸滩等海岸环境生态修复,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严格实施休(禁)渔制度,控制近岸捕捞强度。

       2.全面提升森林城市建设质量。提升海岛森林质量,增加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建设彩色健康森林,培育珍贵彩叶树种,实施矿山修复,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景观效果。提升城镇绿化覆盖率,新建、改建一批生态微绿地,合理搭配适合海滨绿化的乔木、灌木和地被,重点打造中央山体公园,营造宜居环境。

       3.加强海岛环境综合整治。深化蓝天、碧水、净土、清废四大行动,加快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蓝色海湾”工程,坚持海陆统筹治理的模式,推进“湾(滩)长制”全覆盖。加强沿海湾陆域、入湾河流及流域水污染防治,推进重点河道生态带修复,逐步改善河流入海水质。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美丽庭院”建设,完善污水、保洁、道路、绿化等方面的长效管护机制。积极推动杭州湾蓝色海湾共保联治,加强区域应急联动,创新跨区域联合监管模式。


     (三)完善生态环境治理机制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生态帐户”,明确部门间、地区间的权责关系,落实政府、企业、公众等各类主体责任。加快建立生态环境治理的社会参与机制,打造生态环境信息共享平台,推进统一的环境监管、政策制定、监督评价、执法问责机制。建立健全环境治理的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监管体系、风险防控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政府服务体系、法规政策体系、能力保障体系,完善环境污染问题发现机制,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的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水平,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责任追究”的思路,全方位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大生态保护格局。


十三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舟山          

       牢固树立国家总体安全观,增强底线思维,完善风险闭环管控的大平安机制,防范和化解影响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风险,建设最安全城市。

     (一)确保政治安全


       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提升网络内容治理能力,打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动仗。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加强双拥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建立海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反恐怖防范工作。


     (二)加强经济安全


       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和内部环境变化的准备,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织密织牢风险监测网。加强重要经济指标动态监测和研判,完善经济风险识别预警机制和应对预案,建立健全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有效机制。强化银政企联动,确保政府债务安全可控,有效防控企业资金链担保链风险,加强地方金融监管队伍建设,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加强大宗物质战略储备,保障能源、粮食及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加强城市安全保障。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


      (三)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提高食品药品等关系人民健康产品和服务的安全保障水平,健全食品药品监管体制,落实“四个最严”要求,严把从农田到餐桌、从实验室到医院的每道防线,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可溯。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重点抓好海上安全和石化安全,有效遏制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交通、渔业生产等安全事故。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提升自然灾害特别是台风洪涝灾害的科学防控和应急救援能力,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维护社会稳定与安全


       建设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完善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机制,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严格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推动信访问题及时就地解决,创建“无信访积案县”。建设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构筑市级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县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镇街基层治理四平台、村社全科网格体系,创新推动社区、社工、社会组织、社会志愿者联动模式,打造民情可视、民意可知、民事可办的“智慧村社”,继续打响“海上枫桥”、“东海渔嫂”品牌。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深化“雪亮工程”建设,打造“智治铁桶”工程,构筑智慧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升社会治安立体化智能化防控水平,构建现代警务模式,坚决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全面展示以平安舟山为标志性亮点的社会治理舟山样本。


十四

健全民主法治体系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执政有机统一,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厉行社会主义法治,以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更高水平推进法治舟山和清廉舟山建设。

     (一)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健全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监督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用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健全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完善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积极探索监督工作新手段、新方法、新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挥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完善政协民主监督机制。不断提升民族、宗教、党外知识分子、新社会阶层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港澳台、海外侨胞等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深化群团改革,完善党建带群建工作制度,增强群团组织功能,构建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


      (二)建设更高标准法治舟山


       坚持立法决策与改革决策有机衔接,加强油品全产业链、基层社会治理、海洋海岛历史文化等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立法,健全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机制和程序,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法规规章制度体系。全面提升依法行政效能,严格落实行政决策程序制度,提高决策质量和效率,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探索海洋综合执法改革“舟山样板”,加快构建全覆盖的整体政府监管体系和全闭环的行政执法体系。巩固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成果,打造全省行政争议“四最”法治品牌。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和政法领域改革,全面提升司法公信力,推进移动微法院迭代升级。深化审执分离,完善执行机制,建立执行难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加强刑罚执行一体化建设。全面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明显改善社会信用环境。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教育,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构建社会大普法工作格局,努力使法治成为舟山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打造更高水平清廉舟山


       全面落实落细各级党组织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完善“四责协同”机制,大力营造风清、气正、心齐、劲足的优良政治生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强化政治监督,督促党员干部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强对清廉舟山建设的领导,统筹推进清廉单元建设。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高标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实施细则,“三不”一体推进正风肃纪反腐,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进一步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持续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推动纪律、监察、巡视、派驻等“四项监督”有机贯通,积极推进党内监督与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及审计、财会、统计、群众、舆论等监督贯通融合、协调协同。探索完善对各级主要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监督制度。正确处理监督与支持的关系,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扎实开展澄清正名工作,保护和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


十五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一)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各级党委在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总览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制度化建设,改进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进一步理顺党政关系、政企关系。依法执政,按经济规律办事,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能力和水平。把发展规划作为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式,将党的领导始终贯穿“十四五”规划实施全过程。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运用公共资源推动实现规划目标任务,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引导市场主体围绕规划目标同向发力。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和社会组织的作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力量,共同推动“十四五”规划实施。


      (二)发挥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


       建立健全以发展规划为统领,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为支撑,由市县各级规划共同组成的全市规划体系,确保各级各类规划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各地、各部门要细化落实本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编制实施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年度计划、重大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导,健全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动态调整和修订机制、监督考核机制,把规划实施情况作为改进政府工作和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三)加强规划实施要素保障


       建立健全“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的机制,优先保障本规划提出的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平台和重大项目所需要素资源。研究制定保障重大项目实施的财政、金融、税收、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环保等相关配套政策,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效引导社会资源。加强各项政策的协调配合,推动要素保障和政策扶持相结合,确保重大项目有效落地,顺利推进。


      (四)调动社会多主体参与积极性


       本规划提出的预期性指标和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等任务,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各级政府要广泛动员,激发全市人民参与规划实施、建设美好生活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汇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形成全体人民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和谐局面。


       舟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是全面开启高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行动纲领,全市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激情创业、拼搏赶超,勇立潮头、砥砺前行,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海上花园城市而努力奋斗!


来源:舟山发布